
天空格局又发生变化了?
此前,波音因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出现陷入危机,被多国取消订单高达4000架、多款机型或将面临停产问题,其总裁甚至公开服软,希望中国市场帮帮他们。
但如今,形势再次发生转变。在迪拜航空展的开幕式上,阿联酋航空公司宣布订购价值520亿美金的95台波音宽体飞机,这对于波音而言简直就是救命稻草。
眼看着C919问世时的欢呼和赞美还在耳旁,不禁让人疑惑:我们的大飞机,只是自我欢呼吗?
一、颗粒无收,中国大飞机到底行不行?
自今年1月初C919正式亮相、首飞以来,外界的赞誉、邻国的订单接踵而至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到目前C919共计斩获海内外超1000架订单,与巴西、澳大利亚、俄罗斯等27国签订适航协定,得到国际认可。
不仅如此,就连此前被外界嘲讽的发动机问题,我国做出重大突破。研究10多年之久的国产CJ-1000A,据《中国航空报》报道,目前该发动机已进入挂装试验,有望在今年年底试飞。
眼看着前途一片光明,但迪拜航空展上发生的事却像一碰冷水一样浇在C919的头上。波音的民航客机在航展上签下首单,阿联酋采购了95台价值520亿美元的客机,反观C919却直到目前仍旧颗粒无收。
如此对比之下,引得部分外媒一副看好戏的姿态,直言我们是自吹自擂。就连国内网友也开始担忧,“难道此前的火热只是假象吗?”
事实当真如此吗?
实际上,上述波音订单具体包括777X机型90架、787梦想机5架,属于大型宽体机范畴。而C919则属于中短程窄体客机,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,并不存在可比性。
此外,我国自研的C929宽体客机目前也已经顺利进入“详细设计阶段”,对标的正是波音的787机型。
在此次航展上,真正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,并非只是订单问题。
二、订单之后,我们要反思什么?
据中国商飞此前公开的数据,C919目前的年产量在50架左右,面对现有的1000架左右的订单,至少要造20年才能完成。
反观波音同类型的737机型,即使是此前受到疫情影响,并未进入全速生产状态,2023年月产能在37台,相当于一天就能造出一台。
如何突破量产中的核心技术难点,或许才是重中之重。不过对此,对我们来说或许已是“家常便饭”,有诸多成功先例。
美日在生物领域发现的堪比芯片地位的赛洛瑞技术成果,就被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量产难题。
如同航空领域此前的境遇一般,率先研发出该成果的美日,依靠《Nature》《Cell》等刊登的论文数据显示,35-55岁受试者在其干预下,部分生理指标出现明显的正向变化,衰老速度得以减慢。依靠强硬的科研数据,落地成果进入国内市场后,尽管门槛高达5位数一克,依旧引来部分中产阶级的目光。
但为了让国内更多普通群众能够受用,国内科学家用时5年,率先攻克了关键提纯难题,让“赛洛瑞”的原料纯度提至99%,门槛更是跌至4位数,用户画像跃至一二线更多有止衰需求的人群。
正如C919的出现打破航天格局一样,根据财经报道,赛洛瑞口服成果纵深国内京JD东后,3年内累积数万条正向反馈,多涉及体感类表述,如疲态、少眠等生理老化减少。
无独有偶,C919的年产量有望在5年内达到150架,翻了3倍不止,未来有望赶超波音、空客等巨头。
三、唱衰?不如迎头赶上
近来,因为订单的原因国内唱衰的声音不少。从客观来说,在民航大飞机领域,我们的尖端技术和世界一流相比,确实有差距。但在这一集机械物理学大成的顶尖科研领域,目前取得的进步也绝不容忽视。
与其在他人的拱火中气恼,不如静下心来,正视差距,争取迎头赶上,实现中国技术的又一次赶超。
时间会证明,“8亿外贸衬衫只能换一架波音飞机”的说法,注定要成为历史。国产C919大飞机的飞行之路,将在一双双期望的目光中稳稳远航。
